《哲学&科学》(二十九)导论(1) 概念定义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微观 中观 宏观 宇观 《哲学&科学》(二十九)导论(1) 概念定义

《哲学&科学》(二十九)导论(1) 概念定义

2023-05-28 03:39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一、导 论(21∕17)

何为哲学?

何为科学?

为何现代西方文明虚无→哲学死了,世间无哲学?

第一节 概念定义

哲学,自产生以来,最易被世人认为:晦涩不明、故作高深、莫名其妙Or无用(复旦捐款门)……下面以战争史实,典型表述哲学、科学及其相互关系:

朝鲜战争时,由于弹药补给困难,一个中国射手,发明高射机枪打飞机新方法:他看飞机飞行速度很快,子弹打到飞行高度时,飞机肯定又向前飞了一段,因而打飞机,不打开枪时肉眼所见飞机空中位置,而是经验估算飞机可能飞到位置,往开枪时飞机前一段空中打。他击落敌机远超他人,打落一架敌机所耗弹药,比二战中同样武器打德国飞机的苏军低很多倍。

原因:高射机枪子弹,向飞机可能飞到空间开火——正确判断。向开枪时飞机所在空中位置打——错误判断。正确判断下,打中飞机属必然,打不到属偶然;错误判断则相反,打不到是必然,打到纯属偶然。

打飞机方式上,正确&错误判断产生原因:思维方式差异。

正确判断,时间>空间,过程化、发展性思考、认识问题。

当科学家研究用导弹打飞机、导弹打导弹,由于导弹在肉眼直观距离外(超视距)打飞机,必须计算双方速度、距离,靠精确测算才可能打中。现象上,这是纯粹科学精确定量问题,事实上,这已自发性隐含解决该问题正确(定性)判断。导弹精确打击,是解决高射机枪正确打飞机方式中的偶然性问题,使正确判断所具必然性,能剔除偶然而精准到趋近100%。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:“一门学科,只有发展到成熟运用数学方法时,才达到完善”。

从上面真实历史故事及相关分析不难理解:

所谓哲学:是指对事物的正确定性认识,时间优于空间。

所谓科学:是指对事物的精确定量认识,空间优于时间。

时间&空间,是人类存在宇宙中,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。

哲学本质:时间思维,是人类认知时间性问题理性思维。

科学本质:空间思维,是人类认知空间性问题理性思维。

哲学&科学间相互关系:

哲学:认识动态变化过程中事物相互关系。

科学:认识静态空间状态下事物相互关系。

只有以哲学决定正确定性认识为基础,才能获得有效科学精确定量认识。

现实社会中某些学科,形式上已达对认识对象高度精确量化描述(数学公式充斥),但这种认识形式趋近完善表述,用于指导相关社会实践:一塌糊涂。不是科学定量不精确,而是据以量化认识前提,正确定性存在根本缺陷,典型:

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:由于停留于经济现象表面,搞出次贷、金融海啸……

西医面对各种慢性病:在科学医学看来,人根本不会得慢性病,如:心力衰竭。事实上,绝大部分慢性病,科学根本找不到致病原因……因为慢性病,是典型时间问题(前因后果),科学空间抽象思维内就没时间!

用科学思维方式搞人工智能(见 正论第四节 代围棋哲学)……

科学家研究导弹打飞机,对所解决问题正确(定性)认识,基于问题本身科学性够复杂,具体指:由于导弹打飞机属超视距问题,科学家不自知避开肉眼直观这一朴素空间认识干扰,一开始就从飞机、导弹间空间距离、飞行速度这种动态相互关系入手,打飞机问题正确定性认识,由此不知不觉纳入囊中。但科学家对正确定性认识结果非自觉,这虽不妨碍研究导弹打飞机,但这些科学家若亲自操作高射机枪,绝大多数人,仍只会向开火时,肉眼所见飞机空中位置打……

飞机开枪时位置——实时时点精确(肉眼直观,非理性)

飞机可能到位置——时间过程正确(提前量,正确定性、哲学)

导 弹 打 飞 机——时间精确过程(正确定性基础上精确定量,哲学&科学)

从人类文明整体宏观:欧美是典型科学文明,中国是原创哲学文明。

原创哲学文明偏重时间,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唯一连续传承至今人类创始文明。无比深厚哲学文化底蕴熏陶,使没受过正规教育,但个人头脑够聪明的普通中国士兵,受环境刺激(弹药补给匮乏),能自行发现正确打飞机(哲学)判断……

欧美文明偏好空间,使科学文明空间性思维方式,对现象精确定量无比执著。这使其在科学尚未昌明古代、近代,在其文明体系内,给哲学留下科学之科学地位。进入现代文明(二战)后,伴随科学发展到系统,空间性思维方式在其认知(科学理性)范畴内,几乎将一切(现象)都绝对精确量化,而西方文明在哲学真正存在的时间思维领域,基本一片空白,结果是西方哲学就此走向虚无……

当哲学定义为时间思维,科学定义为空间思维,应追问:何为时间?何为空间?

对此,同样存在:哲学&科学、经验常识&理性逻辑思维间迥异认识。

经典(牛顿)物理学范畴内,时间&空间是互无关系现象,经验常识使人认为:空间固定不动,时间一维流逝、有去无回……

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相对论揭示:时间&空间,是物质存在形式对立统一关系。

所谓存在形式,是所有客观存在,都分为内容&形式两方面。人类现实(2010年代)所知最大空间、最久时间客观存在:宇宙。物质&能量是宇宙存在内容,时间&空间是宇宙(存在内容)不可分割、对立统一存在形式。

存在形式:时间&空间→哲学定义。

时间&空间:定量关系→1秒= 宇宙中最快运动速度(光速)30万千米(空间)

跳出经验常识局限,从人类存在空间范畴反观:所谓时间,现阶段宇宙以光速膨胀宇宙绝对空间,137亿光年(±40万年)。现象表面,描述宇宙从大爆炸至今多久→时间概念?但这一宇观时间本身,就是空间!是以30万千米/秒膨胀137亿年宇宙空间。由此可知:时间&空间,是对同一客观存在事物,有且只有两个不同纬度,主观概念性描述。

说明:微观世界因为遵循宇观规律,才会有后面所述,原子核内万分之一空间体积电子,以光速环绕原子核运转,能充满原子核外广阔空间,使其从外看是实体。

2020年10月18日修订时+写:下面三小段

说明:微观世界因为遵循宇观规律,才会有后面所述,原子核内万分之一空间体积电子,以光速环绕原子核运转,能充满原子核外广阔空间,使其从外部看是实体。

转变视角:原子从外向内看(科学分析)→空间、静态,表象!光速适时填满而无空隙最小空间→原子。运动、时间概念→原子本质。能想明白,确需动动脑子!

原子:绝对静止(表象)+绝对运动(本质)←对立统一。貌似矛盾,同时(客观)真!

500

表格内容解析

层次:一定时空范畴。层次越高,空间越大、时间越久;层次越低,空间更小、时间更短。人之层次越高:心胸更宽广、眼界更开阔、见识更长远,反之亦然。

人类存身物质世界分四个层次:宇观、宏观、中观、微观,其中:

一、宇观层次,人类现实所知最大空间、最长时间。宇观层次上,时间&空间以光年为单位,直接具体对立统一表现为同一种现象:时空合一。宇观层次上,运动从宇宙诞生→演化→现实→未来……绝对无条件。静止是不同绝对运动(速度)状态物质间,条件性相对状态。宇观层次上:绝对运动、相对静止。

二、宏观层次,空间范畴长期稳定,物质存在形态(样貌)以不同速度持续演变,静止绝对、运动相对,时间&空间形式相互分离,可肉眼直观物质存在层次。宇观→宏观,时空关系改变条件有二:1. 宏观层次空间范畴极大缩小……2. 宏观空间内物质密度极大提高足够高物质密度作用力,使宏观层次空间长期稳固,时间不影响宏观世界空间大小→所谓时空分离。时间流逝体现在稳固空间内自身样貌改变,即所谓空静时变。必须理解:宏观是宇观时空层次内特例,宏观空间层次物质总量,宇观层次比重很低。时空分离,使宏观层次本身分为:时间宏观、空间宏观&中观。

三、中观:是指人肉眼直观的日常生活经验常识空间范畴。

所谓空间宏观,是宏观层次保持高度静态封闭空间范畴。

需要明确:空间宏观,仅是自身保持封闭、静止,在所处宇观层次内,一直在绝对运动。物质量巨大,使宏观空间运动速度随之下降。近年网上热络穿越时空,从自然哲学看:回过去空想、去未来可能。因为宏观空间历史上曾存在宇观空间,穿越发生特定时点时虽存在,但那里确不存在历史上宏观空间(那一宇观空间穿越时没地球)。

时间宏观即历史。是指时空分离,导致宏观层次内物质存在形态,随时间流逝,

存在无限多种可能演变现象表现。

需要明确: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,是指使认识上升到时间宏观层次,看到表面封闭、静止宏观空间内,变化绝对。使人懂得不是顽抗,而是如何使自身能积极、主动适应必然发生各种变化……

四、所谓微观:可精确定量认识的现象思维极限。

科学现象定义:中观层次上,肉眼无法直观极小空间范畴;

哲学本质定义:完成物质存在形态演变,时间流动过程中,长期稳定保持物质存在形态&空间范畴稳定,不受时间流动影响的绝对时空物质存在形式。

特性:微观层次以下物质空间尺度,定量认识:测不准……

不同物质层次时空关系表现如下:

宇观层次,时空合一,任何时间流逝,等同导致空间变化:绝对运动。

微观层次,物质存在形态超稳定时空:内在绝对运动、外在绝对静止。

宇观和微观,同属于人类无法靠肉眼直观的物质存在层次。

宏观层次,空间封闭稳定、物质形态不断演变:空静物动、时空分离。其中:

空间是形式,是相对静止存在形式;

时间是内容,是绝对运动存在形式。

宏观层次现象上能绝对静止,靠引力有效聚集足够多物质,使一定空间内形成有效封闭。宏观层次空间静止状态下,物质存在形态过程性多变,体现事物时间属性本质:绝对运动。即便宏观层次空间封闭静止长期持续,时间运动属性,以物质存在形态多变方式,彰显绝对性。正是时间绝对运动属性,使得生命、人类文明,在空间稳定、时间变动中,得以不断发生、发展……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